连日来,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热议仍在持续。全国卷一的考题是关于汶川地震的材料作文,而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上海卷的"他们",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也都让人联想到抗震救灾。从检验遣词造句,考察诗情画意,到注重关照社会、直面生活和责任担当,高考作文正显露出一种可喜的变化。
地震题材,彰显社会担当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命题是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老师保护学生、救援队争分夺秒、民众献血捐款等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800字左右的作文。上海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表示,把当年发生的大事件作为考题,这在高考中尚属少见。有时候,为了防止考生押中考题,往往还会有意避开热点。
上海市向明中学副校长周孝放认为,直接以抗震为题,是对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引导。除了直接点明抗震救灾主题,今年许多地区的高考作文也投射出对现实脉动的关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天津的"人之常情";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真实而真挚;江西卷的"为田鼠和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考察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浙江卷"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考察学生对城乡问题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体现出一种关照社会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它不仅折射出高考试卷质量的提升,更彰显出一种高考理念的回归。
关注现实,告别 "云中漫步"
与上述考题相比,也有一些作文题目让考生暗暗叫苦。今年湖南卷的作文,要求根据韩愈诗《早春》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和哲理作文。对此,考生们普遍认为,虽然命题透着诗情画意,但有些难为他们。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曾引发一些讨论。比如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北京卷的"春夜细雨",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等。有评论认为,这类作文命题下虽然不乏文采斐然之作,但多少给人一种脱离现实"漫步云端"之感。一名青年网友说,高三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最大的失意不过是班级球队输球、考试没考好这类小事,他们能深切体会"人生的失意"是什么?于是,在作文时只能空发感慨、无病呻吟。
人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于树泉认为,今年的作文话题比较"实",比如全国一卷关于抗震救灾的材料作文,还有辽宁卷关于青年人公德,这些都是直面生活的话题。只有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学生,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空谈是谈不出深度的。与此相对,"行走在消逝中"这类的题目则有点"玄虚之气",像是哲学命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最后只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是注重文学性,还是关注现实?是考察词藻是否华丽,意境是否高远,还是考察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感知?虽然两者并不截然对立,但作文命题的转变,似乎透出了不同的倚重。媒体评论员王石川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太注重诗意和文采,却淡漠了对社会的介入和对生活的感知;不去引导学子见识苦难,而是以浪漫的愿景来'布道','诗意'虽然有了,却也'失忆'了。"
2006年,北京一篇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曾引发社会热议。题中给出中关村、老舍、前门、胡同等与北京符号有关的8个点,要求考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选择出代表北京的符号,并探讨怎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许多考生反映说,这篇作文题目贴近生活,话题也很宽泛。一名考生在网上留言说:"这样的作文,写起来就有一股劲,越写越自己越感动,越写越爱北京,它真正'考'了我们的思想感情。"令人深思的是,一些考生在面对这样一个考题时也犯了难:这个题目出乎大家意料,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屈原"、"李白"、"司马迁",反倒"套"不进去了。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