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过分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少年儿童科学素养教育,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引起了一些两院院士的关注和忧虑。
教不好的老师,被派去教科学
2月22~24日,11位院士汇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召开“科学教育讨论会”,专门研究小学的科学教育问题。讨论会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倡议发起的。参会的两院院士包括韦钰、甘子钊、严陆光、刘盛纲、周立伟、彭坤墀、周恒、母国光、李正名、葛墨林、龙以明,其中几位还担任过大学校长职务。
去年起,2000年开始实施的小学《科学》课国家标准进入修订阶段。在此次会上,11位两院院士提出了大量具体的修订意见,不约而同对教育现状和儿童的科学素养表示担忧。
修订工作组组长韦钰院士说,小学生的科学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也关系到“公民在21世纪是不是合格公民”的问题。
工作组在调研中发现,国家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师资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没有科学课教师,很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竟然没有一名科学课的教研员。工作人员在有的地区做教师培训时发现,对“人是动物的一种”这一简单常识,台下教师都一片哗然。在许多地区,“什么都教不好的老师,就被派去教科学”。更有甚者,有的地区“连烧饭的和门卫都去教科学课了”。
给了她童年,她就没有成年了?
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刘盛纲院士在会上讲了自己孙女的经历,感慨:“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没有童年了。”一次,这位科学家带领孙女逛街,告诉她要什么都可以买,得到的回答令他心酸:“爷爷奶奶,我现在想要睡觉。”
孙女还告诉爷爷:住校生中,在半夜有的躲在厕所里看书,有的则拿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
刘盛纲催促家人向学校反映这些情况后,得到的答复更让他无奈。老师回答:“如果我给了她童年,她就没有成年了——她考不进大学怎么办?”
“小孩子没有童年,身心发育都受影响,哪来创造力呢?”刘盛纲说。
著名物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院士回忆说,自己物理知识的启蒙,就是小时候读的介绍大科学家爱迪生的小书。他说上小学的时候,常跟着老师同学打橄榄球、游泳,快乐得不想回家。他说:“我觉得素质教育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素质教育本身是学生自愿的行为,要能够吸引小孩的天性。”
而如今,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付费的辅导,家长还要求他们学钢琴、学画画、背京戏、背古文。
与此同时,他们在西方的同龄人,有的3岁就能设计小船模型。
一位院士批评说:“人家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养的,我们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压不垮‘漏网’的。”
科学课关乎国家竞争力
韦钰院士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这样至少可以连续地对5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后来改为“自然”,均从一年级开始。新课改将其改为科学后,延迟到三年级开课。院士们呼吁这一改革值得重新审视。
韦钰说:“我们统计了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情况,只有新加坡和日本是从八九岁开始的,其他都是5岁开始。有的法国专家甚至建议往3岁走。”
她还指出,虽然有些地区的小学开了科学课,也处于“副科”地位。外语课被从上到下“不适当的强调和加强”,科学课受到冷落,课时无法保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明确公布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干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课早在20年前便成为英国的小学3门核心课程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强化了这门课的主干地位。多位院士认为:“这是一个趋势,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在这里。”
对于正在开展的小学科学教育国家标准修订工作,韦钰在南开大学向同行坦承自己感到“战战兢兢”:“我们几亿孩子将来的科学素质,不是开玩笑的事儿。”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