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3日电(记者廖君)日前,全国许多高校都相继举行了2008年本科自主招生考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仅试点高校数量再次增加,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将可报名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部分高校,也可在高考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下,破格招收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由于新规出台时,湖北省大部分部属高校自主招生报名已结束,政策调整效果要到明年才能真正显现。但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随着“自主招生破冰”规模的不断发展,势必加快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同时应进一步强化高校自主招生的公正、公平,防止“权力寻租”。
--高校“自主招生”扩宽招生渠道
2003年,为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宣布,22所部属高校首批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资格,正式打破高考恢复20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与高考不同,高校自主招生由试点学校根据本校情况自行制订录取方案,旨在招纳一批有个性特长和特殊才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从对报考者的材料进行审核、筛选,确定复试者名单,再到复试中的笔试、面试,比起传统标准“分数”,各高校都更为重视“能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2008年我国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扩大到68所。与此同时,全国还有不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效仿教育部,批准了一批省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湖北的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工业学院等一批院校都名列其中。
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宋朝阳介绍说,2004年武汉大学刚开始进行自主招生,方案公布一连几十天,报名或咨询电话寥寥无几,当年报考武大自主招生的学生只有几百人。2005年,武汉大学借鉴其他高校经验,首次将自主招生改为以珞珈科学文化冬令营形式进行,除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外,还组织入营考生参加大师讲座、参观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当年吸引全国1000多名考生报名,其中538名学生被遴选为营员。随着试点学校的不断增加和政策宣传力度的加大,2006年以来,武汉大学自主招生报名人数成倍增长。今年全国共有近万名考生报考,3189人被遴选为营员。
现在,和高考一样,高校自主招生也成为全国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每年全国多达近百万的考生报名参与。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在自主招生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北大、浙大、武大等一批重点高校,先后将自主招生改为以冬令营形式进行,测试范围不断扩大,保送生、艺体特长生、小语种等高考特殊录取形式也被纳入到自主招生冬令营中举行,搭上了自主招生的“规范化列车”。
宋朝阳说,高校自主招生应是一座桥梁,让那些在某方面有所专长,通过正常高考难以被高校录取的考生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学习。“但它也仅仅只是一座桥梁,其功能是为了使高考选拔渠道更丰富,而不能以此来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否则就会与高考志愿填报精神相违背。”
--高校“自主招生”艰难中前行
湖北省一所重点高校招生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自主招生给高校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了社会关注度,从侧面提升了学校的层次;二是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特长突出的“好苗子”;三是给高校更大自主选拔人才的空间,使学校学科更能“个性化发展”。正是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热衷于参加自主招生。是否具备自主招生资格,似乎也成了高校间暗自角逐实力的“砝码”。
这位负责人说,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考的“门槛”,使高校对人才的选择从“被动挑选”变成了“主动选拔”,这就要求成为试点改革的高校必须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力。最初开始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全都是我国一流名牌大学。现在许多高校都想进入“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可又怕被自主招生“扎了手”。而目前正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许多高校也是如履薄冰:一方面举办自主招生增加了高校的录取成本,组织、管理、实施等各环节都很复杂,一旦出现闪失,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自主招生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高校的每一项探索与尝试都受到各方关注,极少数高校在自主招生中的不规范行为,使社会对试点工作误解和质疑声不断;三是自主招生尚未能突破高考批次线,因此,录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高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找到满意的学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解到高校自主招生的好处后,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把参加自主招生当做进入重点大学的“跳板”。每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愿沿着自己的兴趣方向接受培养。多数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的学生都选择了其他学科就读,有的甚至连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都发生了转移,原本领先一步的特长优势尽失。
据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负责人介绍,2005年,该校通过自主招生入校生中有27.4%的学生选择与当初报考相关的专业就读;2006年,下降到23.9%;到2007年,就只有15.4%了。一些学生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今后找工作,因此,在专业选择上,他们宁愿放弃自己入校时的兴趣。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高校降低了录取“门槛”,却没有招到特殊人才,考生的报考特长和所学专业不一致,对学生和高校都是一种损失。
尽管教育部门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是想扩大人才选拔渠道,录取的具体方案由高校自主制定,招生名额原则上控制在招生总人数的5%,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适当扩大。但这些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最后还必须通过高考,入围学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学校在当地的录取批次线,否则,即便再有才,也不能进校。与此同时,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笔试上都与高考接轨,如武大文化基础测试命题、制卷都采用高考模式;华中师大的语文、数字、英语三科测试,也尽量向高考靠近,以提高自主招生的录取率。自主招生并不有“全自主”。
湖北高校一些参与自主招生面试选拔的专家坦言,每年高校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多达数千,可要从中选出对高校学科有利,能真正反映自主选拔录取精神的考生,却十分困难。他们说,有些考生的报名材料十分优秀,可一考查,发现综合能力根本达不到要求;还有不少考生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严重“跛足”,不具培养潜力。让专家们感兴趣的学生,高考却上不了重点线,录不进来;真正录进来的,却又是些特长平平,却善于应试的考生,其能力与普通高考生差别不大,却享受了低几十分入校的优惠;最让专家心疼的是,少数在某一领域有特长、又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入校后却“跟风”选择了热门专业就读,学习方向的改变使其专业培养优势尽失。
据了解,2007年,武汉大学共从2700多名学生中,选拔出了约530名考生,高考结束后,这批学生中约有350人被录取进校,近200名考生或因临时改变志愿、或因高考未上重点线而“流失”。据校方后来统计,在这350余名考生中,又以“参加奥赛等竞赛类获奖”或“中学推荐”等条件报考的考生居多,有发明、创新类或动手能力特长的考生不多。
--“破冰”政策尚需更多政策保障
据记者了解,造成目前造成高校自主招生难才难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十几年基础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同化”、高考重点线“门槛”限制。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小学位于初始和中间环节,其教学是围绕“升学”进行,由于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单一性,学校只能让学生适应标准化考试。因此,当“自主招生”这样一个“非标准化考试”模式出现时,基础教育的输出就与高校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发生了矛盾。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始终未能突破高考重点线的束缚,不少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就是被挡在了这道“门槛”之外。这也是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几年来,社会各界争执最大的问题。
教育部日前表示,对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对审查、测试中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参考其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及综合素质等情况决定是否向省级招办申请破格投档予以录取。今年教育部允许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可报名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允许少数高校在自主招生录取时,可以突破高考重点线。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一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高考重点线门槛的突破,不仅将使高校的选才面更宽,而且随着“破冰”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择才标准”将成为继高考之后的第二个“升学指挥棒”,必将极大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一些专家也表现出担忧,这个政策也意味着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联想到前几年,保送生丑闻、特长生丑闻、高考舞弊丑闻频繁暴露,赋予的高校自主招生权力,会不会被再次滥用?
对此,教育界有关专家建议,一方面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自主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的评价和录取办法,便于招收到更多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察力度,将招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包括向社会公开招生来源计划和招生政策、公开各种政策照顾条件和政策照顾名单、公开录取程序、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进度情况和录取结果,每个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章招生,并接受社会监督。(完)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