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课改后的新课程高考方案在上报教育部之前,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初步方案中拟调整语、数、外三科的分数和增加选做题等内容,方案公布时间尚无法确定。
新方案考虑与中学大学衔接
北京课改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反映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同时,希望课改后的新高考方案能尽早推出并确定教学方案。对此,臧铁军表示,课程计划和考试完全挂钩太过功利,仍属于应试教育方式。
臧铁军表示,新高考方案的基本思路已经定下,初步的方案也正在做,但离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因为在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方案之前,需要先就一些重要条款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学生的意愿和学校、家长的想法。大学方面,由于大学需要招来的学生个性和专业对口,为此在新高考方案中,要尽量考虑如何实现这个对口;新高考方案还要和中学的课程对口衔接,不能让这届学生成为试验品,如何对口和衔接也需要商讨。
考试政策将考虑人口总体规划
臧铁军表示,征求过各方面关注的意见之后,相关部门会形成一个初步的完整方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然后对方案进行调整,再上报教育部。他表示,方案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将作为学生的考核内容之一,这主要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来做的。此外,初步考虑方案将调整语、数、外三科的分数,同时在考试时会增加一些选做题。
此前有官员表示,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外地借读人员很多,劝其高中最好回原籍入学。如何照顾到这些外来务工或长期定居北京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臧铁军表示,目前北京在人口方面压力较大,考试的各种政策将严格按照北京市人口发展总体规划考虑。
■ 对话
“不排除会考等级影响高招录取”
出台后的高考方案也可能变动
新京报:你觉得课改后的高考改革应该怎么进行?
李延林:教育改革不能一步登天,事实上,当你有教育改革想法的时候,改革的思想就已经融入了现在还没有正式宣布进入改革的课程当中去了。前几年,北京还没有正式进入高中课改,但不少高中的做法就是新课程思想。比如说,研究性学习、学生主体、三维目标……但是,反过来说,2007年9月1日正式进入了高中课改之后,也并不表示你就达到了课改的要求了。作为教师别说现在达不到,可能今年达不到,明年达不到,后年也达不到课改的理想化要求,但是中间会逐渐改进、逐步进步。作为高考来说,应该适应课程改革,所以也要不断地推进才对。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现在外省已经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会再次变动?
李延林:当然,大变化或小变化都有可能。比如说现在的选修课,我们得承认,在第一次进入新课程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其中的某些选修模块是陌生的,既然陌生,老师就要学,可能还来不及学好,就要教学生了。没学好当然不能教。所以一些模块就没有开起来,最终这些模块就没有参加高考。在外省市,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当然,这并不是新课程希望的,但这就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所以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做起来,现在我们能做什么就努力做什么,包括考试。
新京报:听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北京是否会借鉴这种模式?
李延林:北京现在也在研究一些新的方式,其中包括将会考和高考有所挂钩,会考虽不会以折算分的方式与高考挂钩,但不排除会考等级可能影响到学生的高招录取。
“一卷定终身”方式会逐渐改善
新京报:但是改来改去,是不是还是一张试卷的考核呢?
李延林:我想以后这种方式会逐渐改善。当然,一种新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可能该进来的人进来了,不该进来的也进来了。但我认为,一个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未来,不会任由不该进来的人钻空子进来。所以我认为,高考未来还是要走多元化的道路。
新京报:那么从高校角度,高校是更看重有个性特长的人才呢,还是看重高考分数?
李延林:分分必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有条件,其实高校是非常希望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一方面关注他报考的专业的相关科目是不是比较好,另一方面也关注这孩子是不是喜爱这个专业。这其实是关系到这个学生未来能不能在这个专业有良好发展的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课改之四方困惑
课改实施已经一学期,教与学双方都对此有不同的感受和困惑,记者为此采访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的代表。
学校之困
语、数、外课时紧张怎么办?
●北京156中学副校长王勇毅
我现在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们普遍反映课时紧张。课改后,学校开了很多选修课,必然会挤掉原来的语、数、外等课时。为此学校采取了两种应对方案,一是督促老师调整授课方式,一个则是想尽办法再还给老师几节课。临考前两周,我们把选修课提前结课,利用这段时间,让没完成课时的老师补足。
老师之困
“探究式学习”应否因人而异?
●北京市56中英语教师王红梅
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到底应该以什么形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同样一个题目,有的学生两三分钟就能找到答案,有的学生则需要五六分钟。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否应该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基础稍微差的学生,老师的引导作用是否应该再扩大一些?
家长之困
会不会影响孩子的高考?
●海淀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家长刘女士
儿子上高中已经一个学期了,可我还没弄清楚这课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后的高考会以课改内容为主吗?儿子刚开学的时候,我翻了翻他的课本,太复杂了,看不明白,只能鼓励他按着学校的进程走,问问他能不能跟得上。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多少年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这代发生了改变,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高考?
学生之困
社会实践对高考有意义吗?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小米(化名)
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基本没了,晚上写作业的时间更长了。初中时每晚9点多就能写完作业,现在要写到11点多。平时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是让写个人评价,就是要我们到大学进行调查。这也占用了我很多业余时间。不知道这些活动对3年后的高考有意义吗?
后方VS一线
Q 课改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反映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此你怎么看?
Q 在这半年中,很多教师都是在接受培训的同时给学生授课,很多课程都是刚刚熟悉之后,又转身传授给学生,这是课改实施后的一个必经阶段?
Q 部分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热情不高,认为此项工作与未来学生考大学关系不大,实际工作中你们是如何操作的,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Q 据了解,高考方案并不会很快出台,而教师们都在呼吁及早出台以确定教学方向,你认为为何有这个时间差?相关部门的用意在哪里?
“北京会以低代价方式实施课改”
王海燕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首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该中心负责课改的教学、教材研究)。
A 课时不足不是由新课程而产生的问题,在没有新课程前,一些科目也感觉课时不足,只是实行新课程后,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实施,把握课程中最本质的部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教师要建立专业自信,并且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A 事实上,以往教师对于教材的培训和研究一直是教师教学研修的一个重要部分,几乎每周都要进行。而实施新课程后,由于使用了新教材,这种参与教材培训的需求就更加突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目前对于新教材的培训一般都是在老师放假的前两周,这样就是为了保证老师在授课之前能对教材进行了解和把握,也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
A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得比较好,我认为高中可以进行一定借鉴。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与高考没有关系就不去做。实施上,老师如果对学生认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可以反映学生3年的发展水平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帮助。
A 从目前第一轮进入高中课改的几个省市看,高考方案都是在比较晚的时间推出的,因为考核要根据试验的进程决定。教育走到哪一步,考试检验才能走到哪一步。目前,北京市虽然没有出台高考改革方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北京的高考一定会与课改形成有机衔接,北京会以低代价和稳妥的方式实施新课改。
“有时觉得一线老师就像试验品”
田媛 海淀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海淀区委副主委,北京101中学数学教师。
A 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课改之后,老师们都觉得课本上讲得东西比较浅,可是配套的练习题会比较深,如果老师讲不到,学生就不会做练习题,所以很多老师就是尽可能给学生多讲知识点,如果在课堂上落实不了的内容,就给学生多留些作业,让他们回家消化吸收。这样一来,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了,到了高二,模块会更多,学生的负担也会更重。
A 其实老师怎么也能教,但是我觉得更应该加强对老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比如到了高二,一些选修模块的内容,难度会增加,现在的教师培训学校也无法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所以我想建议调动大学的老师给高中老师培训。
A 发起课改的人,好像什么都没告诉我们,只是说要提高素质,听起来像一句口号,可是从形式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实践,这就是提高素质了?我们教师也不知道。其实高中老师挺难的,有很多家长就问我们,什么是高考考的,什么不是,考的就教,不考的干脆就别学。但是现在我们也说不准。
A 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老师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多概念并不明确,我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高考,所以很多老师就按照往年的高考难度讲,这样学生学得东西反而越来越多。
有时候我就觉得我们一线老师就像是试验品,教委也不是很明确要往什么地方改,所以就要看我们这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再一步步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