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仅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成为社会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尺度之一。
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广泛实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法制化等基本趋势,愈来愈发挥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广大青年成人和成才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面对祖国和人民对青年所寄予的厚望,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需要,面对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强调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把爱和责任贯穿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全过程。无疑,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应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工作的最终归宿,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质量的教育。这既是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毋庸讳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办学行为逐渐规范,办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固步自封。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矛盾还异常突出。有一部分高等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思路上急功近利,缺乏客观实际的长期战略发展眼光;在教学管理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不能完全到位,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长期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曾经重视不够,教学质量不同程度地存在滑坡现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在教学保障条件上,更是捉襟见肘,突出地表现在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实验条件、教学公共设施、后勤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不能较好地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如此林林总总的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使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需要、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等方面,与公众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要求
高校要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全面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合格专门人才;必须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教育质量主题;必须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确保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高品位的高等教育、高效率的高等教育、高就业率的高等教育。从世界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看,由于缺乏必要的综合性,学生受专业的束缚性太多太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缺乏人文科学教育的问题突出,学文科的学生则普遍缺乏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明显存在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却超越其在高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畴,它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高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应诚如《大学》中所说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又重能力的培养,更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生动地发展,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绵阳师范学院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如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育人模式。学校通过构筑校内“办学理念更新平台、教学中心地位平台、科研强校平台”,搭建通向“国内高水平大学之桥”、“国际知名高校之桥”、“社会之桥”,创新发展战略,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通过实施“分层管理,逐级负责,信息反馈,责任追究”,做到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执行力,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融汇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通过继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狠抓创新教育和特色教育,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建设工程、专业课程和教研教改建设工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工程、教学常规与质量建设工程、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着力培养的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些具体细致而且宏观长期的管理思路和改革措施,都迅速地激发了学校全体师生在各自位置的工作、学习的热情,实施效果令人满意、鼓舞。
高校确保教育质量的思路途径
高等教育质量受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制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先导,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计划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学内容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教育管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手段,教育设施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条件,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教育评价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蒂体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因此,高校在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一个主体”、突出“一个中心”,狠抓“一个保证”。
“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应把学生作为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说明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有效运作;为了一切学生,阐明了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教育对象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既要重视共性,同时更重要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促进教育对象群体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重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的提高,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把做人与做事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个中心”,即“以教学为中心”。高校应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通过对学生知识传授、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个保证”,即“以教师为保证”。教师队伍在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制约现代大学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形式、手段和条件,高校很有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高质量的教育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健康成才。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