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志愿填报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教育新闻 > 综合新闻

“985工程”高校校长研讨会:一流大学 内涵建设是关键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7-08-21文章来源:科学时报作者:好诚

 每年一次的首批“985工程”高校校长研讨会因其层次之高而备受关注。8月15日,第五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的校长或书记齐聚哈尔滨,结合各自学校的发展状况为如何办一流大学提出了建议。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9所大学如何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如何深化大学文化内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并探讨9所大学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人才是关键因素
 
  “我们看到了很多大楼、很多设备,但我们在人的投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对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很不利。”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要建设一流大学,总体上“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也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提到,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在大学里形成域内上乘人才吸引力,建立适宜的教师层次配置、出色的人才孕育环境。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要素即是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杨卫将大师分为“狮群”、“狼群”、“雁群”、“羊群”4个群体。“狮群”,是由顶级学者队伍形成的团队,从而形成最佳投入产出比,国内尚无条件。“狼群”则是指一流学者,以较宽的面逐鹿新领域的发展,形成学派,为最佳大师孕育率。“雁群”是梯次配备学者,以数量抵平均质量的不足,最佳大师利用率。“羊群”则具有较好的学科存活度,但是不适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杨卫认为,大楼就是要有良好的校园和学科硬件环境和良好的办学条件。这里具体指的是,校园规划与建设要有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的融合、校园与学校体量的和谐、学科硬件环境、主要实验室高精尖端设备的配备。大学精神就是要有全校认可的、全社会熟知的办学理念,学科包容度和学科融合的育人环境,校友对学校的稳定支持,以及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益性教育辐射。
 
  许智宏建议,应让全社会对我国大学取得的大批科学成果有所了解,对大学提供更多支持;将高校发展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要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要加大人员投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希望国家将高校的人事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学校的自主权,包括经费的使用。
 
  注重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着重提到了大学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一所大学或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大学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魅力所在。所谓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如果一所大学是有魅力的,就会使得这所大学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有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所大学的文化影响深远,每一个青年都希望成为其中的学子。对于已经进入这所大学的学子来讲,它的魅力就是学子的骄傲,而这种骄傲和魅力就会成为一种激励,使其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而各地的学者也会对这样的学校趋之若鹜。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太浅,办学方向就会不明确,这个学校的教职工就会有失重感,没有落脚点。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强调,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问题。
 
  顾秉林认为,我国当前的大学文化,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大都有求实、创新等词汇,但从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风气、体制与校园环境氛围看,与真正的创新文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神理念与价值判断上的重物质轻精神、重共性轻个性;在教育理念上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轻教育本体功能,即重视教育为短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需求服务,忽视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功能,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大学评价体系上重物化指标,轻精神文化因素;加上官本位的思想残余、平均主义、急功近利、因循守旧、“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等等,以及这些观念意识在大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种种反映,像一张无形的网,制约着广大师生员工内在创造性的发挥,阻碍着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创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充分滋长。因此应该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化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文化。
 
  那么什么是创新文化呢?顾秉林解释,所谓“创新文化”即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其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行为的文化,其共同特征为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他认为,建设创新文化,一是要探索研究型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要创新学术组织运作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三是改革人事管理体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的创造性;五是要建立竞争性资源分配机制,引导创新目标和行为。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流大学不是由各种政策和大量的投入所能催化出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中国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表示,大学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要保护学术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
 
  以内涵发展为主导不可急于求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的发言中提出,中国的大学正处在一个阶段性的质变过程,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正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潜移默化地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之中。他同时提出,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也遇到了六大问题:一是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问题;二是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三是大学的责任主体缺失问题;四是大学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五是大学的运行机制与体制问题;六是大学的学术生态问题,也就是大学精神问题。王树国建议,要尽快解决教育经费被政策性占用问题和大学办学责任主体缺失问题。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更多的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更多的是外延的扩张而不是内涵的提升。”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对此直言不讳。陈骏建议,“985工程”三期应突出服务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费的使用应更加灵活。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大学应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原则、以创新平台基地为抓手,抓学科交叉整合、抓高层次人才引进、抓体制机制创新、抓重大科研攻关和突破。所谓“内涵发展”就是通过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尽管与外延发展相比内涵发展不是显性的,但却是实质性的、有后劲的发展。
 
  怎样才能提高大学内在质量呢?王生洪指出,要控制学生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5个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王生洪以复旦大学的办学经验说明,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通识教育就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人文素养等。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两个措施是创立复旦学院,和加紧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6个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世界视野与现代化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也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外延发展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从数量积累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从国内竞争阶段步入国际竞争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高校改革的切入点就是加强学术管理。他强调,通过加强学术管理等举措,才能尽快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智宏指出,建设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而哈佛、牛津等名校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国家和社会要为大学的发展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绝不可以急于求成。希望国家将高校的人事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增加学校的自主权,对大学的优秀学科进行整体支持。
 
  郭传杰建议,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将办学成果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向社会表达,来争取更大的投入;高校要从学术本位、人才本位的角度进行改革、创新、建设;要加强高等教育战略和规划布局研究,作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研究大学的本质功能和本质使命。

 

标签:新闻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